本站無留言功能,有問題或發現錯誤,歡迎到twitter戳我,謝謝

新聞業在這個世代遇到的挑戰相當大,不論是業內的人或是一般的讀者,對「新聞業」的表現普遍不滿,常有人嘲諷「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媒體給人感覺是嗜血充滿腥羶色,記者文字水準差勁,固定的用語就那幾個還經常打錯字。

業內的記者,也有許多人感到不滿而離開,常有批評現在的新聞充斥業配文,看一份報紙都不知道是廣告多還是報導比較多。

這些批評我幾乎都認同,大多數新聞媒體的運作方式就是如此,同時很多人嘗試找出解方。我並沒那麼厲害,我也想不到有什麼方法。(真有方法我就賣器官籌錢來投資了!)。只是想整理一下自己對新聞業面臨的困境的想法。底下的內容已經有很多人在各個地方提過了,只是把我所知道的整理起來而已。

我並不認為新聞業現在的問題跟道德有關,只是單純的錢的問題,或說原本的商業模式被網路摧毀了。而新聞的表現水準江河日下,只是結果而已。

媒體亂象

講到媒體亂象,大家心裡瞬間就會跳出許多例子,偶爾還能看見一些 Facebook 上面的留言說「台灣記者水準差」「台灣新聞唯恐天下不亂」。首先我也認為就是一堆爛新聞爛記者,不過想要先釐清幾個關鍵

  1. 是不是只有台灣才這樣?
  2. 這些亂七八糟的報導,是因為媒體道德淪喪嗎?

我們意識中會出現的外國媒體,經常是 CNN, Fox news 或紐約時報之類,這些跨國等級的媒體,本來就跟我們日常會接觸到的本土媒體不同等級,要看到它們像那些本土媒體亂來,並不容易。

那麼比較不會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新聞台呢?我沒在國外待過長時間,其實我也不清楚。但是電影銀幕大角頭 2讓我印象深刻,威爾法洛在電影裡面是個笨蛋主播,為了擊敗正經優秀地主播對手,他開始在新聞報導裡面穿插一些飛車追逐的畫面,起初同業無法理解這種垃圾東西怎麼會算新聞,但是收視率證明了市場,Pub 裡的客人看了這些東西說「好刺激啊,新聞終於不無聊了」

電影會有這種諷刺橋段,我猜這種現象並非台灣獨有。就算是台灣獨有,還是能繼續問下去:「放這些畫面是因為媒體缺乏道德嗎?」

這些媒體基本上是公司,公司就要營利才能照顧員工。亂七八糟但是吸睛的畫面若能夠創造營收,那麼媒體公司就會面臨選擇,先想辦法活下去再養出好新聞,或是堅持原來的路子讓讀者看見並持續支持好新聞。依稀記得中國時報在變成這副德性之前,也曾經有過嘗試做一系列的深入報導。

選擇了先不擇手段活下去的路線,有人批評就像吃了毒品上癮而無法克制,新聞業開始在營收、業配新聞、點閱率之間掙扎,自此網路新聞跟內容農場網站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這是經營方向的選擇而無關乎道德,為了活下去跳進搶點擊率換廣告費的市場,勢必就會把所有新聞內容朝向搶點擊率的方向設計,慢慢毀壞自己的品牌價值。

因為觀眾愛看

在這個循環中,聽過有人會說「還不是因為觀眾愛看」。愛好腥羶色是人性,更何況媒體業跟普羅大眾這麼近,設計出人們愛看的東西並不那麼難。拿出人們心底想看的「下流」東西,待大家買單之後才說一句:「都是你們愛看,逼我只能做這種生意」怎樣看都覺得是卸責,把找不出商業模式的責任推給市場。

更何況要求整個社會這麼道德高尚是不實際的。難道要等到整個社會都說「我不看奶,不看聳動新聞了」媒體才能決定要找回優質新聞嗎?更別提整個社會都這麼脫俗,倒讓人覺得滿驚悚。三四十年前的人性跟現在不會有什麼差別,當時媒體業不需要把自己搞成這樣才能活,主要就是因為原本的商業模式被摧毀。

媒體業的商業模式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見報紙的定價是 10 元,感到非常驚訝。後來才知道新聞的收入多倚賴廣告,而非單筆的販售。所以新聞公司跟賣手機、賣電影的公司截然不同。前一陣子朋友寫下了問題「新聞是什麼」,也許這樣的問題在相關科系已經早有探討,若我從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角度來看整個新聞業,我會總結成

  1. 投入資源將發生的一些事情做收集整理
  2. 講整理完的資訊送給其他人,滿足基本求知欲
  3. 匯集夠多的聽眾,產生影響力
  4. 透過該影響力換取資源

網路興起之後,人們滿足基本求知欲望的管道變多,而且免費,所以第二、三點就被直接摧毀。現在多數新聞公司採取的內容農場式經營,會在第三、第四點開始崩壞,業配新聞的傷害更是直接,只是在拿過往累積的品牌換取最後的現金,雖然不見得會倒,至多就只會是死而不僵的蟲子。

消蝕傳統新聞經營模式,最直接的就是網路。我認為大多數人看新聞,只是為了要有個權威來源提供各方資訊。我重視新聞對整個社會的價值,但是以前的商業模式在網路時代,應該很難撐起往日的繁榮。過往新聞業所能滿足的需求,已經被網路取代。

更慘的是,很多媒體搞不清楚他們的對手是誰。好比美國「新聞媒體聯盟」要求國會修法,認為 Google 或 Facebook 壟斷了新聞流量,這像極了十多年前唱片業一直在做的事情。科技巨頭只是剛好站在那個位置賺錢,那個美好的往日已經過去了,「被科技公司壟斷」只是表象,真正的兇手是網路,包括各大記者每天正在用的網路。就像十年前沒人知道有 Facebook,下一個十年還可能會出現另外一種用網路的方式,然後出現另外一間新的公司繼續凌虐這些舊的新聞公司。

現有的嘗試

新聞業本身也有許多嘗試。在中文新聞裡頭,「端傳媒」與「報導者」算是相當出名的,其他還有靠特定項目對群眾集資的嘗試。也有一些對談會,在講經營媒體至今的困境與心得,很可惜我因為上班的關係沒機會參加。(下班還要顧小孩呀 orz)

以端傳媒為例,他們就採取了付費閱讀的策略。這一年多來我幾乎每天必讀端傳媒的新聞,尤其是國際新聞。也因此我贊助了端傳媒的集資計畫,這麼優質的新聞不花錢實在說不過去。

只是,付費牆起來之後我倒是沒登入過幾次,最近也沒在看端傳媒的新聞了。由於個人習慣,我只會登入極少數的網站,其他絕大多數的網頁都會以隱私模式開啟,理所當然就看不見付費牆裡的東西,更別說把任何新聞分享給其他朋友。於是端傳媒漸漸在我的視野中消失了。我相信他們有自己的計畫,也希望他們能成功,只是從現在的方向來看,就算成功存活下來,應該會成為另外一種型態的封閉公司吧。

最近經常想起一個職業:更夫。過往需要靠他們來報時,辛苦而且重要,鐘錶出現之後這個職業就沒了。歷史上應該很多這樣的職業,被新事物挑戰而漸漸沒落。我很在意好新聞對整個社會的價值,但我能力不足,還看不見轉型的路在哪,希望這個挑戰能早日被克服。

我相信人們對「新知」與「事實」的需求會持續存在,只是滿足它們的方式,很可能跟我們現在能認識到的樣貌很不一樣。

Android 的 ExternalStorage ← Prev Next → 議會裡的部落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