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無留言功能,有問題或發現錯誤,歡迎到twitter戳我,謝謝

這應該算是資質駑鈍:長到三十多歲的年紀,我才理解到交通之於生活的重要性。

除了現在旅居日本,我還有幾次到國外出差的經驗,短時間內在不同國家的街道步行而明顯感受到衝擊,對於台灣的交通環境更有感觸。在此整理我對台灣交通的看法與期待,以後跟朋友討論到交通問題就能以此篇文章出發,不需要什麼事都從頭講。

更希望拋磚引玉,看到這篇文章的鄉親,也抒發自己對台灣交通的看法,促進公共討論,推動交通意識改變,進而改善生活環境。我不天真地認為幾十年的沈痾會在短時間內被革除,但是先把問題講清楚,講久了,眾人才有病識感。

先有病識感,才知道有病要治,接著各種處方建議才會被接受。

免責聲明:我的經驗告訴我,有些事情進入政策細節或是科學判斷的時候,常會出現與直覺不符的答案。所以並非交通專業的我理所當然會出錯,也期待有人指正我,順勢推廣更多交通知識。

出差看見的美國交通瞥見台灣的影子

講到美國的第一印象就是國土寬廣。有次出差去了德州,德州為美國第二大州,當然也是幅員遼闊。上圖是在德州首府 Austin 隨手拍下的照片,照片主角是建築物,在街頭很輕易就能看見的,平凡無奇的停車場。台灣也是有大型停車場,但是比起德州人如此豪爽地使用土地,隔沒幾條街就能蓋起停車大樓,寸金寸土的台灣都會區實在阮囊羞澀,只能在空間隙縫中擠出停車格。

另外兩張圖,我記得是 35 號州際公路跟 E 6th Street 的路口,從旅館的高處往這看,每天都能看見綿延不斷的回堵塞車。當時頗為驚訝,就算德州也有塞車之苦。可見不管國土再大,通勤時刻的都會區路口就是會塞車。

即便如此,汽車仍然是美國「正常生活」的低標,擁有自己的汽車才有自由移動的能力,才是正常的成年人。這樣的思維其實台灣相當熟悉,滿十八歲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考到駕照,騎著摩托車實現交通能力的自由。

美國國土遼闊,台灣呢?我不曾聽過任何人用「大」形容台灣,雖然我們並非迷你小國,但絕對不會有人覺得台灣很大。

不過,如果要比人口密度,台灣就很厲害了。

從維基百科的人口密度列表來看,世界上 200+ 的國家、地區裡,台灣排名 20。密度更高的有摩納哥、直布羅陀、梵蒂岡這些真正迷你的地方,前面 19 個只有 3 個比台灣大,其他甚至比苗栗國 1800 平方公里還要小。也就是說台灣的人口密度可說世界頂尖,更別提台灣多數人口都聚集在西側。

人口如此密集的國家,交通政策卻向美國看齊,這個大方向就註定台灣交通會有困境

台灣的交通困境與螺旋

雖然心裡知道「台灣的交通不是很好」,但自小在台灣長大,早已經習慣車水馬龍,似乎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直到三十歲後經常往返各國,仔細體會行走國外街道的感覺,接著飛了幾個小時回到台灣,踏上原本熟悉的馬路:這路況真糟糕啊!

撇除特異的台北市不談,以私人交通工具為主的台灣家庭,評比交通效率的考量往往是這兩點

  • 從家裡出門能夠多快到目的地
  • 停車後需要步行多久到目的地

政府對改善交通的承諾,也都是滿足上述兩點為主。遇到交通的民怨,往往會開新路或增設快速道路,接著在終端想辦法擠出停車場或停車格。台灣發展觀光的方式也大致如此,任何觀光景點遇上交通問題,只要情況允許就會盡可能開路。於是在某個縣市的兩個景點之間可能會不斷地開新路,或是拓寬原有道路。

在台灣文化裡開路等同建設,建設等同選票支持,這是地方政治的要點:不管真實需求的高低,能建設馬路,地方就願意支持。誰敢反對就是跟選票過不去。

從這樣的文化,就能勾勒出台灣的交通困境的原因。不論開了幾條順暢的路,終端永遠都是人多的地方,難以生出停車位。本來就腹地狹小的城鎮或景點,湧入的車輛永遠高於停車位數量,自然產生的結果就是大家各憑本事隨意停車,先天停車位不足,後天要靠執法補救也只會累積民怨。

停車問題會影響旅遊品質。雖然台灣好山好水,但是許多知名觀光景點的旅遊體驗相當糟糕,家庭出遊最大的精神消耗就是塞車與停車。

就算不談出遊,一般家庭的停車問題就已經很嚴重。新建的大樓通常都有地下停車場容納住戶的車輛,情況可能好一點。但早期的房子沒有考慮到停車位,所以住戶都是在家附近尋找車位,有些停車位處於灰色地帶,也常耳聞鄰居間因為停車問題產生糾紛。更何況現在一個家庭常常需有兩台車,又有多少人家裡有兩個停車格?

台灣也有人嘗試反制,也就是以檢舉的方式減少違停。遵守交通條例的人認為,已經付出成本,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調整成不需要依靠違規,為什麼還要忍受其他人的違規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但是對許多人而言,模糊地帶的停車一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為何長時間累積而成的默契要被不知名的人打破?

當兩方發生衝突,民意代表自然成為解決衝突的角色。但是全國上下不曾對交通戰略做出通盤檢討,局部的法規取締必然收效甚微,不免猜出民意代表最後會如何取捨。

要消滅檢舉達人,形象清新的賴品妤為何成為「羅淑蕾第二」?

以大眾交通為主的東京地區

用我比較熟悉的東京地區 (涵蓋千葉、埼玉與神奈川),住在這塊地區的人,多半不用買車。或著換個角度說,不買車的人也能夠在這塊地區找到落腳處。

整個大東京地區,由 JR、都營地鐵與各種私鐵交織出相當綿密的網絡,之外還有各家公車補足沒有被鐵路網涵蓋到的區域。多數人選擇住宅的方式就是以車站為中心,走路十五分鐘內能到的地方就算是能夠住人的範圍。再遠一點的人,便會選擇用自行車作為接駁工具。多數大樓以及車站外都有自行車停車場,由於停車的限制,自行車 + 鐵道往往會比騎摩托車要來得方便。

如果要比喻的話,整個東京就是捷運跟人行道更密集,去掉大量摩托車的台北市。我相信規劃東京自由行的外國人,乃至於到東京近郊甚至遠達富士山的外國人,多半不需要考慮租車的問題。

雖然東京也是寸土寸金,保護行人路權卻不馬虎。不只有完整的人行道,許多鬧區,例如銀座或秋葉原,在週末還會實施行人天國,該路段禁止汽車駛入,讓行人安心地逛街消費。

出了東京地區的交通,如果目的地是知名景點,經常還是有電車或公車可以抵達。如果一定要開車,可以選擇轉乘電車之後再開車。我以前去富士山附近玩都是全程開車,最近幾次都是坐電車到小田原之後再租車,省去中間的長途開車與塞車隱憂。用台灣的地理位置來比喻,若從台北想去日月潭玩,與其直接開車,不如先搭高鐵到台中烏日站,再租車前往日月潭。

在東京地區,絕大多數的交通需求都能用大眾交通工具滿足,開車的必要性被降低之後,停車的問題也減少許多。如果沒有特殊的需求(譬如載老人或嬰幼兒),往往搭鐵道的體驗優於自駕。

交通影響生活

東京跟台灣的交通方式如此不同,那麼對生活有哪些影響呢?

生活中能做的事情,取決於我們能行動的範圍。青少年就是最好的例子,步入高中之後開始發展個人興趣,想做的事情愈來愈多,但是若缺少父母接送,很多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我這種鄉下長大的小孩,真正能夠嚐到自由的滋味,是滿 18 歲之後家裡為我買了一台摩托車才開始。

但是自由的生活,又會在結婚生子後瞬間崩毀。我有很多朋友的小孩已經是國小的年紀。同事早早到公司不是因為勤奮,是因為要配合小孩的上學時間。至於放學,幸運的人早早準時下班去接小孩,不夠幸運的人就是再多花一筆錢,把小孩送去安親班待到下班時間為止。

日本就不是這樣。日本人在升上小學之後,多數就會開始自己上學,有些是完全步行,有些會轉乘電車、公車。年紀再大一點,就能自己坐車出遠門,早早就能體會到獨立的感覺。

我個人的直覺,房價也跟交通有關。在日本租房的地點選擇方式,其實還滿像台北市,車站十分鐘步行距離為最佳。不同的是電車涵蓋的網路比台北市更大更密集,房屋的選項也更多。以我之前通勤的距離為例,我從出門到坐進辦公室的時間大約是 70 分鐘,通勤的距離約 30 km。

有時候在想,如果把同等級的鐵路網放到台北市,從台北車站拉 30 公里都到大溪了。但是在大台北地區捷運的覆蓋密度不比東京地鐵,選項少房價自然高。至於沒捷運的省轄市,情況更是悲慘。

並非日本人不開車,而是在日本的都會區,人們有很多不開車的選擇,道路硬體的建設也會優先考量行人,同時也是照顧社會弱勢,那些沒能力開車的老人、小孩,或是負擔不起車價的人。

但是在台灣,每個人都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開車或騎車,只能跳進道路的修羅場掙扎求生。

台灣交通有沒有改變的機會?

我舉不出什麼專業的論點作為理論基礎,只是我個人會希望台灣交通能在這兩點上做出改變

  • 更多的大眾交通工具
  • 更多的人行道

台灣人口高度密集,腹地也不算遼闊。若能用鐵路之類的工具建成網絡,「CP值」應該要比日本還高。人們有了開車騎車以外的選擇,才有可能降低道路上的壓力,接著才去要求民眾做出更好的駕駛行為(停車、禮讓行人)。也才能釋放空間,施作人行道。

然而民眾已經習慣使用汽機車作為工具,糟糕的路況多數人也習以為常,我還真不敢期待有哪位民意代表或民選首長,敢去做任何丟選票,短期內看不出成果的交通改革。但是台灣這個死結已經綁了幾十年,絕不是抽一兩個線頭就能解開,只能祈禱哪天出現一位有遠見的交通部長,訂下長遠的戰略,逐步改變台灣的交通方針。至於這個結該從何解起,我還真沒有頭緒

不過對於任何社會秩序問題,我的原則都會是「工程先於規範」。先在工程面增加安全係數,再從規範面去要求駕駛做出更好的行為。比起大刀闊斧地蓋大眾交通系統,或許改善現有的道路工程、標線劃設,會更適合台灣這種高度在意 CP 值的國家吧。

每個人都會被交通影響生活,同時每個人也在影響交通,我們還是有些能做的小事,聚沙成塔慢慢推動交通的改革

  • 對行人多些同理心
    • 我們都有當行人的機會,友善行人的環境,對我們自身也有好處
    • 同時把這種想法分享給親友,擴散影響力。
    • 正如自己家裡的長輩或小孩走在路上,我們也希望他們行走得安全、安心,能被其他駕駛尊重。
  • 開車出門多預留時間緩衝,讓自己開車的心情不要過度緊繃
    • 留有餘裕的行車心態,也能減少事故機率
    • 行車事故的成本很高,小則時間金錢,大則生命安全,搶快實在不划算
  • 觀察生活周遭的人行動線
    • 正如前述,先有病識感就很夠了。
    • 觀察自己常走的路段,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或是不合理的設計。
    • 行有餘力者再向當地的民意代表提出想法,要求他們改進。

交通的變革需要無比的耐心,難收速效。話說回來,搞不好幾十年後,台灣的交通問題與高房價問題,會因為人口數大幅減少而自然痊癒?(笑)

本站已拿掉 Google Analytics 換成 Matomo ← Prev Next → 政治參與程度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