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無留言功能,有問題或發現錯誤,歡迎到twitter戳我,謝謝

最近開始用 mkdocs 來製作私人筆記,本文記錄我的心得。

From Gitit

很久以前開始就有做筆記的習慣,包括在工作上所學的技術文件,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種可能會忘記的事情。

一開始就選用了 pmwiki,後來在 2011 年 11 月改用 gitit,到現在的 2023 年的 11 月已經滿 12 年了,歲月真是可怕的殺豬刀。

我對 gitit 很滿意,幾次換電腦都能夠無痛轉移筆記。直到最近我用的 gitit docker image 還是別人八年前所製作。身為業內人員,覺得同一個軟體用八年不用改也算是穩定到沒什麼好挑惕的。

最近會打算換筆記系統的原因,在於我想要用 plantuml 來記錄工作的東西。

plantuml 可以很容易地用文字描述就生出圖檔,相當有助於工作相關的溝通。任何修改也能快速生出圖片,純文字檔又能與 git 相處融洽。

但我之前的用法都是把兩者獨立開來,編寫原始描述之後生出 svg 檔再放進我自己的筆記做紀錄。因為 plantuml 之前會把原始描述當成 svg 的 comment 一併放入,所以備份 svg 也相當於備份原始檔。但是後來 plantuml 有些修改,把原始檔做(應該是base64)編碼,轉成一串長文字再放進 comment。如果從頭到尾都只用 plantuml 這個工具,倒是沒什麼問題。但我因為要整合進自己的筆記系統,不免感到麻煩。

也不是第一次興起了直接在筆記裡面寫 plantuml 檔案的想法,其實也早就有人幫 gitit 寫 plugin,把文件裡面被標示成 plantuml 的程式區塊,送去 plantuml server 繪圖再把結果替換進去原文件。也就是我想要的功能

然而,可是,不過,但是….gitit 是用 haskell 實作,而我根本不懂 haskell。

花了幾個晚上嘗試,雖然已經用 cabal 或是 stack 編譯了 gitit 好幾次,還是仍然搞不懂我為何無法順利啟動官方附上的 plugin,更別說想整合別人寫好的 plantuml plugin。在這過程也深深感受到我跟 haskell 八字不合,pandoc 之類的工具用起來很快樂(而且是同一個作者,神!),但還是沒什麼幹勁去理解它。

另外也覺得這十年來 web 前端的變化翻天覆地,或許改用新的工具再採用新介面也不錯。

To mkdocs

使用 gitit 這十年來,我發現自己的使用流程大多是

  • 使用 vim 編輯與閱讀
  • 直接用 git grep 搜尋 (笑),因為我自己寫的東西,大概知道東西放在哪
  • 需要看比較長的筆記,或是需要圖文並茂的架構,我會用瀏覽器看網頁
  • 對於一些指令的用法,我也是用快速在瀏覽器開一個頁面來看該指令怎麼下

回顧過去十年的習慣,其實我並不真正需要一個 wiki 系統 - 可以讓其他人在網頁介面就編輯檔案。換句話說,我更需要的是一個文件生成系統,生出來的成果可以輕鬆用瀏覽器去讀取。(但如果你有多人用網頁介面即時編輯的需求,那 mkdocs 可能就不適合你)

稍微搜尋了一些流行的工具,後來選用 mkdocs,主要是看重它幾個特色

  • markdown + git
    • 這是最基本的需求
  • 不需要資料庫
    • 當然,因為這是文件生成系統
  • 自帶 web server
    • 不過我後來因為效能問題沒用這個
  • 可以生出一整包 pure html
    • 當然,因為這是文件生成系統
    • 可以輕鬆 export 出一包檔案,內含一堆易讀 static pages
  • 支援網頁搜尋
    • 編譯的過程中會生出一個 json 檔
  • 有不少客製化空間
    • 支援 theme 更換
      • 雖然許多人應該是直接用 mkdocs-material
    • 支援 plugin
      • 許多功能可以透過 plugin 補完
    • 也可以增添額外的 css 來修飾頁面的外觀
    • 支援 hook
      • 不想裝 plugin,可以寫 hook 快速改行為
      • hook 就相當於自己寫的 plugin,callback 會接到相同的 event
  • 用 python 寫的

最後一點對我來說也是滿大的優點。python 的開發生態系相當完整成熟,配合 virtualenv 之類的東西,要開發 plugin 或是除錯都很容易。安裝 mkdocs 也差不多是幾行指令就能搞定

1
2
3
4
5
# you better use virtualenv
$ pip install mkdocs
$ mkdir /tmp/test && cd /tmp/test
$ mkdocs new .
$ mkdocs serve -f mkdocs.yml # DONE

我現在配合 plantuml server,跑起來大概像這樣

由於 mkdocs 是個 static site generator,讓你專注於寫文件,生出靜態網頁再發佈到公開網站,著重的是在發布後的結果。跟我的需求有點稍稍地不同:我會需要隨時能夠編輯,並且快速看到編輯完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個程式會常駐在我的系統裡,幾乎可以說是我開著電腦就會開著這支程式。

雖然 mkdocs 預設的功能就能做到這點,但考慮到效能,我不得不另找辦法。

就結論來說

  • 我開著一隻 watchdog 程式,發現目錄底下的檔案有異動,就呼叫 mkdocs build
  • 另外開一個 http service 專門顯示 build 完的檔案

用 mkdocs 內建指令

最常用就這幾個

1
2
3
4
5
# 生出靜態 html 檔案,放到 sites 目錄底下
$ mkdocs build -f mkdocs.yml

# 跑起一個 local server,直接用瀏覽器就能看到最新的文件
$ mkdocs serve -f mkdocs.yml

使用 mkdocs serve 的不適合之處

mkdocs serve 設計的原意是要讓你快速看到最新的文件結果,所以每一次修改都會重編所有文件。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寫了十多年也不過四百多個檔案,就現在的電腦效能不是什麼大問題。雖然會慢個幾秒但是能接受

如果想要很快看到結果,還有個 dirty 的選項,可以只編譯被修改的檔案。

1
$ mkdocs server -f mkdocs.yml --dirty

但是這個指令會讓 Navigation 亂掉。Navigation 就是上方截圖裡面,左側那些 Sqlite, Steam, Tar 之類的列表。讓你可以快速跳到某個頁面。加上 --dirty 選項雖然可以非常快速的只編譯單個頁面,但你會發現該頁的 Navigation 幾乎都顯示 None 這個字串。

由於 mkdocs 實作的關係(我只有稍微試一下),這似乎沒辦法靠 Plugin 解決

其次就是 mkdocs 為了要 livereload,發現檔案有更動馬上重編,理所當然地用 watchdog 監控目錄。然而開著它會發現,在我的 M1 Max 上大概隨時都佔用 3% ~ 5% 的 CPU usage。由於我要整天開著,這當然不能接受。

沒有深入去找究竟哪塊在佔用 CPU,但是我用同一個 python watchdog module 所附帶的指令 watchmedo 來監控同一個目錄,發現它不會耗費多少 CPU。多半是 mkdocs 實作的其他部分在佔用資源。

為了要讓 mkdocs 能夠隨時都提供給我最新的修改完結果,雖然 mkdocs 內建的 serve 已經功能足夠,但它的設計初衷不同於我的需求,所以我不能接受這個效能損失。

Search 功能無法在 file:// 下使用

通常裝 mkdocs 也會一併裝 mkdocs-material。後者是個 theme,但是提供了許多優秀的功能,包括修改 ToC (Table of Content) 的位置、修改 navigation 的位置、更多的顏色調整空間、捲動隱藏 header bar…這些現代網頁講究的功能。

然而它也動到了 Search

當我們編譯出一包 html 檔之後,其實可以直接在瀏覽器裡面用 file:// 來打開本機的檔案。用這個的好處是完全不用開任何 http server,恰好 mkdocs 就是要編譯出一堆靜態網頁,這樣的組合想起來完美到我都笑到要流口水

然而,主流瀏覽器在開啟 file:// 的網頁時,會因為安全性原因禁止執行 js,而搜尋功能就是用 js 實作。

未啟動 mkdocs-material 之前,我用瀏覽器其實能夠順利搜尋。而 mkdocs-material 有用到一些現代的 bundle file 的技巧吧,總之會在 file:// scheme 底下找不到某個 js。我原本以為是 mkdocs-material 的問題,後來才想到用 chrome 去測試,發現在 chrome 上面根本連搜尋框都看不到。

想想也能接受,本來就是希望使用者把生出了的檔案擺到某台主機上面來用,如果在本機端就該關掉 js。

我的解法

反正裝 mkdocs 的時候也會一併把 watchdog 裝好,我現在就倒過來用,直接用 watchdoc 去監看目錄,發現有更動就呼叫 mkdocs

1
$ watchmedo shell-command -W --patterns='*' --recursive --command='mkdocs build -f mkdocs.yml' docs/

對我而言,下一步就是找個盡量輕巧的 http server 就行了。於是找到 docker hub 上面的 joseluisq/static-web-server。rust 寫的,夭壽小又夭壽快,以靜態網頁伺服器這種明確穩定的需求,看到 rust 就莫名覺得安心 XD。

為了管理方便,我把 mkdocs 放進 docker 裡面來跑,現在沒編輯檔案的情況,兩個 container 消耗的資源能夠讓我接受了

1
2
3
4
# mkweb 就是 joseluisq/static-web-serve
CONTAINER ID NAME CPU % MEM USAGE / LIMIT MEM % NET I/O BLOCK I/O PIDS
d76025485506 mkweb 0.00% 2.84MiB / 7.667GiB 0.04% 16.6kB / 1.37MB 0B / 0B 6
4dda3df0622f mkwatch 0.02% 38.43MiB / 7.667GiB 0.49% 1.15MB / 118kB 0B / 1.29MB 4

處理 navigation

預設的 Navigation 有兩個地方我不是很喜歡。首先 navigation 的排序是固定的,但這可以透過 awesome-pages 解決。這個 plugin 讓你在不同的目錄底下可以各自新增一個 metadata 檔案叫做 .pages,在裡面定義出優先順序。我需要這個是因為在我的私人筆記裡面,有幾個項目是我經常用到的,我希望排在最前面

其次就是 navigation 的顯示文字,並不是用檔名。這點我有點困擾,但是可以用 filename-title 來處理。

不過 filename title 好像沒有放上 pip?沒關係,這時候 mkdocs 的 hooks 就派上用場了。直接把該 filename-title 實作的主要 function 變成 hooks 讓 mkdocs 執行就搞定了

顯示 plantuml

有兩個 plugin 可以用

  • mkdocs_puml
    • 用 inline 的方式放進一個 svg 檔
    • 換言之不能複製圖片網址然後在新頁面開啟 svg 檔
    • 設定比較簡單
    • 需要另外跑個 plantuml server
  • plantuml_markdown
    • 有生出一個 img src 讓你可以在別的頁面開啟,甚至另存新檔
    • 需要另外跑個 plantuml server

其實兩個都需要 plantuml server,當然也可以很無恥地用官方的 server,只是速度一定很慢。

plantuml 有個 server 功能,提供 GET Api,只要把 plantuml 檔案的內容編碼之後當成參數呼叫 GET,server 就會回傳一個 svg 檔

1
$ curl http://www.plantuml.com/plantuml/svg/SoWkIImgAStDuNBAJrBGjLDmpCbCJbMmKiX8pSd9vt98pKi1IW80

要自己跑 plantuml server,可以抓別人做好的 docker 檔案。但是因為要有個 java runtime 的關係,通常都是幾百 MB 起跳。因為我的系統都一定會有 jdk 可用,而且 Java 向前相容都做得挺好,只要去 Plantuml release 抓下一個 jar 檔並且保存好,我想同樣也是用十年不會壞。

1
2
3
4
5
# 通常都開在 8080 port
$ java -jar /path/to/plantuml.jar -picoweb

# 在 Mac 下想要執行,並且不想要出現在 finder 裡面
$ JAVA_TOOL_OPTIONS='-Djava.awt.headless=true' java -jar /path/to/plantuml.jar -picoweb

至於設定檔,因為 mkdocs_puml 屬於 plugin,所以要放在 plugin 區塊

1
2
3
4
5
6
7
plugins:
- search
# pip install mkdocs_puml
- plantuml:
puml_url: http://your.plantuml.server:8080
num_workers: 2
puml_keyword: plantuml

plantuml_markdown 不是 plugin,要在另外一個區塊

1
2
3
4
5
6
# pip install plantuml_markdown
markdown_extensions:
- plantuml_markdown:
server: http://your.plantuml.server:8080
cachedir: /tmp/mkdocs/
format: svg

感言

這幾天玩 mkdocs + docker 玩得頗開心。在盡量不更動程式或是不違背 mkdocs 產品方向上,增添一些輕量的修改讓它適合我的需求。摸索的過程比較花時間,但是有了結論之後,以後要重建就很簡單。更何況東西都包成 docker 跟 jar 檔,理論上十年內應該都沒有執行環境的問題了。或許執行效能可能會有問題,但這要跑很久才知道,目前還看不出來。而且我覺得十年內電腦的效能進步應該會遠大於我的筆記尺寸增長。

選擇用 markdown 這種純文字格式做筆記,在這次的轉換也享受到好處。我一個 rename 指令把 gitit 用的 page 副檔名換成 md 就搞定。以後有什麼更酷更方便的工具,要轉換應該也很簡單。(但我還是喜歡用瀏覽器閱讀,開 app 總是讓我覺得麻煩)

mkdocs 的一個主要服務目標是技術文件的攥寫,譬如我上面所提及 rust 的 static web server 的文件網站就是用 mkdocs。也因此 mkdocs 在連結不同頁面的功能面應該會做得不錯,不過我自己的筆記量小,自己也知道東西大概放在哪,所以目前也還沒深入理解這部分的功能,未來有空再說吧。

Next → Markdown 轉成 PDF 檔